行业动态

kaiyun.com川菜经典的传统小吃小食详解栏目20例(上部)

  kaiyun.com导读:四川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,风味各异,品种繁多。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,当时已有石磨,可加工面粉,做成粉状食品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,如蜜饵kaiyun.com、酏食、糁食等。此后,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,四川面点小吃的原料、制法、品种日益丰富。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。四川的蛋烘糕、龙抄手、玻璃烧麦、担担面、赖汤圆、夫妻肺片、灯影牛肉、蛋烘糕等等。此外,四川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,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。

  相传清道光年间,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旁一位姓师的老汉从小孩办“姑姑筵”中得到启发,遂用鸡蛋、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,在平锅上烘煎而成。因吃起来酥嫩爽口,口感特别好,遂成为名小吃。现在的蛋烘糕有白糖、红糖拌和的,有蜂蜜调制的。烘烤时有的加进芝麻、核桃、花生仁、樱桃等不同馅心;有的还夹进肉馅、莱馅,烘出咸鲜味,蛋烘糕的品种愈加丰富四川成都小吃。以专用铜制小平锅将面粉与鸡蛋和成的面糊烘熟,再包入咸馅或甜馅食用。此小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不仅有专店供应,还有不少摊贩走街串巷现烘现卖。馅心有榨菜肉末、芽菜肉末、芝麻、什锦、八宝、水晶、蜜枣、金钩、等多种。

  辅料:金钩50克 猪肥瘦肉500克 红糖300克 优质酱油60克 猪板油100克

  1、制糕坯液;将面粉倒入陶盆内,红糖用开水化成汁,滤去杂质,倒入面粉中;鸡蛋打破,蛋液倒糖水中,勿粘干面粉;然后用木棒搅拌均匀,再加苏打(先用水调过),继续搅拌成面糊状,静置。

  2、制馅,去掉金钩的杂质和虾皮,用绍洒浸渍;猪肉剁细;猪板油在锅中熬出油,去油渣,将猪肉倒入锅中炒,放酱油续炒后,放金钩炒转,起锅前放味精。

  3、包馅烘烤;特制的直径约12厘米kaiyun.com、高约2厘米、有益的小圆铜锅,置小烤炉上。用油刷蘸熟菜油少许涂铜锅内,舀50克糕坯液入锅中,炉烘烤约30秒钟,即将馅舀进糕的面上,盖好盖,再烘烤30余秒钟即熟。取下,将糕对折成半圆形即可。

  提示:最初是用鸡蛋、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,在平锅上烘煎而成。现在的蛋烘糕有白糖、红糖拌和的,有蜂蜜调制的。烘烤时有的加进芝麻、核桃、花生仁、樱桃等不同馅心;有的还夹进肉馅、莱馅,烘出咸鲜味,蛋烘糕的品种愈加丰富

  烧麦出现于元大都,是地道的北京小吃。烧麦起源于包子,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顶部不封口,作石榴状。明代称烧麦为纱帽,清代称之为鬼蓬头。清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“烧麦馄钝列满盘”的说法。以前烧卖的馅分四季而有所不同。春以青韭为主,夏以羊肉西葫芦为优,秋以蟹肉馅最为应时,冬季以三鲜为当令。三鲜烧麦皮薄剔透,色泽光洁入口香醇鲜美。烧麦流行于全国,各地经营烧卖的餐馆不少,以北京“都一处”最有名。而都一处的烧卖则以三鲜和蟹肉烧卖最为人喜爱。四川传统的小吃,玻璃烧麦具有皮薄馅丰、造形美观、荤素兼备、营养丰富的特点。玻璃烧麦因其皮薄、熟制后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状,透过皮亦可见其馅,故名。

  1、上等面粉加水调成较硬的水调面团,扯成10克一个的剂子,压扁后擀成面皮,多张面皮重叠,置案边,用面杖敲压面皮边缘,使之成为荷叶状的裙边。

  2、小白菜用沸水略煮,压干水份,切成碎粒,猪瘦肉切碎,肥肉煮熟后切粒,以上三料加胡椒末、盐、味精、料酒、香油调成馅心。

  3、取皮于手上,中间放入馅心,慢慢地将面皮的裙边向上抄起,捏成白菜形状,其馅心置于底部,放入蒸笼中用大气蒸之,蒸至三分钟左右,开笼洒清水一次,再蒸至熟即成。

  提示:面皮压扁后,擀成多张面皮重叠时,每张之间须撒少许干面粉,以免面皮粘连,用面杖敲压面皮边缘时,荷叶状的裙边花要一致。

  相传川北凉粉于清朝末年创立于南充。当时,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,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,他的凉粉制作精细,从磨粉搅制到调料、配味都有独到之处,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,谢凉粉便有了名气。其后,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,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,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。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,十分讲究搅制火候、所作凉粉质细柔嫩,筋力绵软,明而不透,细而不断,调料配味,更具匠心。不久,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,“川北凉粉”也不胫而走。

  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“川北凉粉”为招牌,生意兴隆,火爆不衰。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,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,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。主要拌料有辣椒、花椒、生姜、葱叶、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,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,可谓色、香、味俱全,独具风味。现已流传全省,成为四川著名的风味小吃品种。

  调料:盐6克 辣椒粉100克 花椒粉20克 生姜30克 葱叶40克冰糖6克

  5、食用时用刀切片或者条,再加入红油、蒜泥、盐、味精等调料,最后淋上少许花椒油拌匀即可食用。

  提示:制作凉粉时,水与绿豆粉的比例要控制好,制作时水分过多会影响凉粉的成型。

  在四川小吃担担面中,最有名的,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,始创于1841年的品种了。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。过去,成都走街串巷叫卖的担担面,用的是一种中铜锅隔为两格的,一格煮面,一格炖鸡或炖蹄膀。一路走一路吆喝,很有味道。现在重庆、成都、自贡等地的担担面,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,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,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。担担面特点是面条细薄,臊子肉质香酥,调料以葱花、芽菜、猪油为主,略有汤汁,鲜美爽口,辣不重微酸。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,常作为筵席点心。

  调料:辣椒油、酱油、葱各50克 芝麻酱35克 味精2.5克 川东菜100克 化猪油6克、香油1克

  1、将川东菜稍洗,将其和葱分别切细末,分装5个碗内,再把其它调料分装 在每个碗中待用。

  提示:煮面条时水一定要沸,面条入锅后每沸一次加入少许冷水,沸两次就可捞出。

  凉粉是四川的一种大众化食品,因其制作方便,价廉物美,再加上有丰富的调料去调味,使凉粉成了极受欢迎的东西。四川的凉粉一般分为三种:用豌豆做的叫白凉粉,用大米做的叫米凉粉,还有一种用绿豆做的则叫“片粉”。

  四川名小吃中的“川北凉粉”即是用白凉粉制作的,“洞子口张凉粉”是用米凉粉制作的,而“梓潼片粉”则是用绿豆制作的。四川凉粉虽然分为三种,且三种凉粉质地不同,风味各异,但其加工方法却基本相同,即都需将原料经过浸泡——磨浆——煮制——成形四道工序制成凉粉,再对凉粉进行改刀和调味。

  四川凉粉大多以凉拌的方法制成小吃,其中只有“洞子口张凉粉”是以煮的方法制成的。凉粉除了可制成小吃外,还可以用作烹制菜肴时的配料。例如,目前风靡四川的“凉粉拌鹅肠”、“凉粉烧牛肉”、“凉粉鲫鱼”等菜品,就是以白凉粉或米凉粉为配料烹制而成的。

  调料:豆豉卤6克 碎米芽菜2克 复制酱油2克 白糖1克 味精2克 红油8克

  1、将制好的米凉粉切成2~3厘米见方的块,入沸水锅中煮烫后,捞起装入碗中。

  2、加入豆豉卤、碎米芽菜、酱油、白糖、味精、红油及切碎的芹菜或香菜,即成洞子口张凉粉。

  3、另外,也可将米凉粉切成小薄片或细长条,装入碗中,加入蒜泥、葱花、酱油、白糖、醋、味精、花椒面、红油,制成凉拌米凉粉。

  提示:先将细米粉用水化开搅匀,锅内盛水烧开,待将要开时将化匀的米粉浆倒入,边倒边搅,搅均匀后,盛入大瓷盘中自然晾凉,再放入凉水浸泡,即成凉粉坯料。

  早在清朝末年,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、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。用牛杂碎边角料特别是牛肺成本低,经精加工、卤煮后,切成片,佐以酱油、红油、辣椒、花椒面、芝麻面等拌食,风味别致,价廉物美,特别受到拉黄包车、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,只是那时还未有一个正式的菜名罢了。

  相传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,男叫郭朝华,女叫张田政,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,颜色金红发亮,麻辣鲜香,风味独特,加之他夫妇俩配合默契、和谐,一个制作,一个出售,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一时顾客云集,供不应求。有那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肺片的顽皮学生,用纸条写上“夫妻肺片”字样,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,也有人大声吃喝,“夫妻肺片,夫妻肺片……”。

  一天,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,赞叹不已,送上一个金字牌匾,上书“夫妻肺片”四个大字。从此“夫妻肺片”这一小吃更有名了。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,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,并逐步使用牛肉、牛杂代替牛肺。虽然菜中没有牛肺了,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这道菜,所以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主料:牛肺1挂 牛心5个 牛舌5个 牛肚500克 牛百叶1000克 牛头皮1000克 牛肉5千克

  调料:八角10克 肉桂15克 花椒25克 硝少许 食盐250克 醪糟汁150克 红腐乳汁100克 胡椒粉25克 酱油50克 味精10克 生石灰250克 红椒油50克 豆豉50克 花椒粉150克

  1、牛肉洗净血水,切成250克重的大块,用硝水100毫升(浓度0.5%)、食盐100克、花椒粉50克、八角10克、肉桂15克腌渍后,入煮锅加清水(淹没过肉块为准),煮沸,加入盐、醪糟汁、红腐乳汁、葱头1个、香料袋,改为中火(保持锅中小开)煮至肉酥,捞起。将煮肉的卤汁加酱油、胡椒粉、味精等调味料即成拌肺片的小卤料汁。

  2、将生石灰250克,加入500毫升清水,溶解成石灰水。把一个牛的千层肚先用清水冲洗掉粪便,加入石灰水,揉搓,揉掉粗皮,再浸入清水中,用刀刮去余皮,用清水冲净浸泡20分钟,即成白净百叶,放入锅内煮沸,15分钟后捞出。牛肚也用石灰水清洗,入沸水中烫后撕去皮膜,再回锅中煮熟(约60分钟)捞起晾凉。

  3、将牛头皮燎去皮,加入沸水中煮烫10分钟,捞起刮去外层角质皮,放入卤汁老汤中,用旺火煮沸,改用小火煨煮至熟烂。

  5、牛舌洗净后,入沸水中煮一会儿刮去外层粗皮,投入卤汁中同牛心、肺同煮至熟。

  6、把花生仁、芝麻仁分别炒熟,碾成小粒和粉状,把豆豉、酱油入锅煮(加少许水),倒入卤中。将卤煮好的牛肉、杂碎等物改刀,分别装碗,配上洋葱码,淋上卤汁、各种调料,撒上花生、芝麻调匀即成。

  传说最早的锅贴是名厨师金洪义创造的,最初他做饺子,觉得到处都有,很难保持鲜嫩,味道也调不起来。于是他把饺子改成锅贴用平锅制作锅贴。这一做,果然别有风味,与以前不同。因为他姓金,所以就叫他“锅贴金“了。原本他做的是牛肉锅贴,经过四川食客的发扬推动,最终演变成了四川名小吃“鸡汁锅贴“。

  鸡汁锅贴经过茸泥的猪肥瘦肉混合,又吸收了香浓的鸡汁,平锅均匀受热后底面酥脆,表皮软糯,馅心味鲜,如配合炖鸡汤同上则更具风味。

  调料:姜汁25克 盐10克 香油15克 料酒15克 白糖6克 胡椒粉2克

  1、猪肥瘦肉洗净剁成茸泥;姜洗净拍破剁碎,加水浸泡后取出姜汁;肉茸放盆内加入鸡汤用力搅动,待肉茸将鸡汁吸入后,再加入姜汁、盐、香油、料酒、白糖、胡椒末继续搅动,至肉茸成为较干的泥状时即成馅心。

  2、将面粉同热水混匀后用手搓成面团,切成小块,待热气散去后再揉成团,搓成圆条,扯成15克一个的剂子,擀成圆皮,包入馅心,捏成月牙形的花边饺。

  3、将饺子整齐地放在平锅内,洒少量猪油和清水,置小火上,盖上锅盖,不停地转动平盘使其受热均匀kaiyun.com。

  4、待锅中出现轻微的炸声时揭开锅盖,再加一次猪油和清水并盖上,当继续加热至饺底酥黄时即可装盘。

  提示:所谓鸡汁即是鸡汤,鸡汁加入肉馅之内时,须充分搅动,吃入的汤汁越多馅心越细嫩。

  龙抄手皮薄馅嫩,爽滑鲜香,汤浓色白,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。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,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三个伙计在当时的“浓花茶园”商议开抄手店之事,在切磋店名时,借用“浓花茶园的“浓”字,以谐音字“龙”为名号(四川方言“浓”与“龙”同音),也寓有“龙腾虎跃”、“吉祥”、生意兴“隆”之意。“抄手”是四川人对馄沌的特殊叫法,抄手的得名,大概是因为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,故而得名。成都的“龙抄手”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,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,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,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。

  调料:川盐5克 胡椒面2克 味精5克 姜汁30克 香油5克 熟鸡油10克

  1、把面粉放案板上呈“凹”形,放盐少许,磕入鸡蛋1个,再加清水调匀,揉和成面团。再用擀面杖擀成纸一样薄的面片,切成110张四指见方的抄手皮备用。

  2、将肥三瘦七比例的猪肉用刀背捶茸去筋,剁细成泥,加入川盐、姜汁、鸡蛋1个、胡椒面、味精,调匀,掺入适量清水,搅成干糊状,加香油,拌匀,制成馅心备用。

  3、将馅心包入皮中,对叠成三角形,再把左右角向中间叠起粘合,成菱角形抄手坯。

  提示:馅心的肉质肥三瘦七比例应准确,掺入适量清水后应充分搅拌,让水分充分掺透入肉质馅料之内,使之口感细嫩爽滑。

  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称呼,在广州称云吞,在江西称清汤,而在中国其它地方主要称馄饨。馄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,在很多民族及地区都十分盛行,所以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,名称、吃法也不尽相同,除煮食外,煎、炸均有,风味各异。但是红油抄手无疑是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。红油抄手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,以面皮包肉馅,煮熟后加清汤、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。此种小吃柔嫩鲜美,汤汁微辣浓香。

  陈麻婆豆腐(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)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(1862年),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,原名“陈兴盛饭铺”。店主陈春富早殁,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,女老板面上微麻,人称陈麻婆,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,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。两旁是高栏杆,上面是抓鱼,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,桥上常有贩夫走卒,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、打尖。光顾“陈兴盛饭铺”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。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、牛肉。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。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。

  烹制豆腐色味俱全。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,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。求食者趋之若骛 清末就有诗为证:麻婆陈氏尚传名、豆腐烘来味最精,万福桥边帘影动,合沽春酒醉先生。文人骚客常会于此。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。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。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。据《成都通览》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。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,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余年盛名长盛不衰。并扬名海内外,深得国内外美食者好评。

  调料:郫县豆瓣茸20克 辣椒面10克 豆豉茸10克 菜籽油125克 盐5克 红酱油4克 高汤250克 绍兴料酒20克 蒜粒3克 姜粒3克 蒜苗花3克 水豆粉40克 鸡精2克 味精2克

  1、豆腐切约一厘米见方的块,放碗里用沸水烫一下(不能下锅烫煮)连汤带豆腐装入盆内保温待用,将豆瓣和酱油装一个碗里,蒜苗切花,豆豉用刀压成茸或剁成细末,将淀粉、味精放一个碗里加水兑成芡汁。

  提示:家中储存用以炒菜的肉馅,可提前用保鲜袋将肉馅分成几份,装好后,用手压成扁平的片,再放入冰箱冷冻。这样,当需要使用时,由于肉馅与空气的接触面大,很快速就解冻;豆腐切块后,用沸腾的淡盐水焯水,可以保持豆腐口感细嫩,且不易碎。烹饪豆腐时须勾2~3次芡,这样豆腐不会出现吐水现象。

  特点:成菜色泽红亮,豆腐嫩白,具有麻、辣、鲜、烫、嫩、捆(指形整)、酥(指牛肉末)的特色。

  由于在抛扔糯米团时,如“弹丸”,发出“当、当、当”的响声,故名“三大炮”。吃时配以“老鹰茶”,别有风味。“三大炮”自古就是四川民间小吃,犹以“福祷轩耗子洞”的风味醇正,质量精良,1990年经市政府组织评定,授予福禄轩耗子洞的三大炮“成都市名小吃”称号。成都市双流县李长清制作的三大炮得自祖传,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,获传统奖。“三大炮”红糖糍粑,除了能调动人们的嗅觉外,还可以调动人们的听觉。首先,制作者那种气氛,就可抓柱一群食客,特别是青少年顾客。不光以表演取悦顾客,其软糯、甜美和喷香,定会让食者久久难以忘怀的。

  1、将糯米洗净,浸泡12小时,再淘洗后,倒入蒸笼中,用大火蒸熟,中间洒1~2次水,再蒸后翻出倒在木桶内,掺开水适量,用盖盖上,待水分进入米内后,用木棒舂茸(或用绞拌机绞成茸),即成糍粑坯料。

  2、将红糖放入清水300克,熬开成糖汁。分别把芝麻、黄豆炒熟,磨成细粉。

  3、糍粑坯料分成10份,再把每份分成3坨,即用手分3次,连续甩向木盘,发出三响而弹入装有黄豆面的簸箕内,使每坨都均匀地裹上黄豆面,再淋上糖汁,撒上芝麻面即成。

  提示:糍粑坯料制作要糍软,红糖须放入清水,熬开成糖汁,芝麻、黄豆炒熟,磨成极细粉末。

Copyright© 2022-2024 kaiyun.com(中国)官网APP下载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   备案号:赣ICP备19013699号